- 高中語文說課稿 推薦度:
- 《海燕》說課稿 推薦度:
- 《背影》說課稿 推薦度:
- 《秋天》說課稿 推薦度:
- 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高中語文說課稿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yǎng)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語文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古詩三首》中的一首?!豆旁娛攀住吩谥袊糯姼璧乃囆g手法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在高中語文古詩教學中也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這首古體詩不論是藝術上,還是在思想上都已經(jīng)達到了十分純熟的境界。因此,它十分重要。
2.說學情 這首詩歌在內容上難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讀。新課程標準鼓勵學生作個性化解讀,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就此作些探討。
學生通過小學、初中的系統(tǒng)學習和本冊古詩部分的集中學習,有了一定的古詩鑒賞能力,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有了一些積淀,興趣漸濃,這是進一步引導學生熱愛古代詩歌、學習古代詩歌的一個前提。
3.教學目標依據(jù)學生特點,教材特色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制定教學目標如下:(用多媒體展示)
1、 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4.教學重點,難點
1、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描摹詩歌畫面;
2、 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yǎng)詩歌鑒賞能力。
二,說教學方法
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采用“激趣-----感知-----討論-----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
三,說學習方法
培養(yǎng)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我設計以下的學習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質疑法。
四,教具的使用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設計[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板書“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jīng)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tǒng)《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xiāng),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痹u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詩歌鑒賞品味
1、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辈苫ㄕ哿?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作用?明確:這是環(huán)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xiàn)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yōu)橄旅娴镊鋈讳N魂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fā)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fā)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fā)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xiàn)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huán)顧所見“舊鄉(xiāng)”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6、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四、問題探究
關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huán)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tǒng)一)
高中語文說課稿2
【說教材】
紅樓夢》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的前五回屬于全書的序幕,分別從不同角度,為下文情節(jié)的展開做了必要的交代,本文選自第三回,是第一次以黛玉的所見所聞寫出賈府的環(huán)境,很多重要的人物也是第一次與讀者見面。這一回在全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同時文中對人物出場的安排及重要人物的描寫歷來為人稱道,尤其是對人物的肖像描寫在繼承傳統(tǒng)以白描為主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有的肖像描寫細致入微濃墨重彩,是對中國文學表現(xiàn)手法的豐富與發(fā)展。本單元是小說閱讀與鑒賞單元,學習重點鑒賞人物形象,品味人物語言受。
【說學情】
學生都讀過小說,但大部分學生僅停留在感性的認識上,缺乏理性的思考,能說出好,但不知從哪些角度說出好在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鑒賞小說的基本知識。《紅樓夢》是節(jié)選章節(jié),要深入文本,有一定的困難;不少學生讀小說偏好情節(jié),忽視語言魅力;鑒賞文學作品還缺乏必要的經(jīng)驗。不過,本課的學習在開學之初,學生會有濃厚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我設置的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曹雪芹及《紅樓夢》
(2)了解賈府這一小說的典型環(huán)境及通過這一環(huán)境折射出的社會背景。
(3)分析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的性格特征,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用直觀演示和歸納法分析文章要點。
(2)用探究法體驗作者對文中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正確理解《紅樓夢》的思想內涵,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感情。
(2)認識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沒落,理解賈寶玉追求個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文章運用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多種手段塑造個性化人物的筆法
【說教法】
一、直觀展示法
利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將人物關系和賈府建筑制作成圖片,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把握小說內容。
二、研究性學習法
1、學生通過看電視片段、預習、自主探究。結合老師簡介的《紅樓夢》的基本情節(jié),領會其內涵。
2、合作探究。方法是自由討論,課堂交流,通過討論交流,互相探討解答,在老師的點撥下,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仿寫法
將小說里學到的人物描寫方法用在小作文練習中,即對熟悉的人物進行描寫,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說學法】
一、重視自學指導。學生是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的人,教師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是
想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會如何學習。
二、師生共創(chuàng),設立情境。為了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聯(lián)想,還可以借助音樂、圖片等形式,創(chuàng)造適當?shù)那榫?激發(fā)學生的想象空間。并創(chuàng)造共同研討的氛圍,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養(yǎng)成他們對于優(yōu)秀文學作品細細品讀的習慣。
【教學流程】
本課題共設四課時,本說課內容側重第三課時。具體的教學步驟是這樣的:
課前預習
1、讓學生運用手頭的工具書自己解決課文中的有關字詞,閱讀全文。
2、讓學生自己搜索了解與紅樓夢相關的信息。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
1、介紹曹雪芹和《紅樓夢》
2、講敘前五回的內容梗概和前五回在全書中的作用
3、介紹《賈府人物簡表》
4、梳理課文情節(jié)
第二課時教學要點
1、組織課堂研討:賈府與別家有何不同?
2、介紹《榮國府院落方位示意圖》
3、了解賈府這一典型環(huán)境的特點和作用
第三課時教學要點
1、師生共同討論課文中出現(xiàn)的人物形象,重點是王熙鳳和林黛玉的性格。
2、學習古代小說中刻畫人物的方法。
第四課時教學要點
1賈寶玉與王熙鳳出場的對比,了解小說藝術表現(xiàn)手法的高明與豐富。
2賈寶玉的形象分析,賞析《西江月》塑造寶玉形象的基本構圖 。
3仿寫小作文
第三課時教學設計
課前預習
閱讀全文,找出文中能夠體現(xiàn)林黛玉王熙鳳人物性格的有關的內容,并用鉛筆加以批注。
一、導語設計
新版紅樓夢電視劇演員的選秀及拍攝都受到人們的關注,許多專家對人物選擇人物造型都有看法。讀小說時,曹雪芹通過小說文字呈現(xiàn)給我們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閱讀他的小說時經(jīng)過我們自己的想象和聯(lián)想也有我們心中的人物形象。今天我們通過感受《》中出現(xiàn)的主要人物,感受你心中的她。
二、合作探究
(一)老師作鑒賞示范
林黛玉在邢夫人處辭飯
邢夫人“苦留吃過晚飯去”,黛玉婉言拒絕道:“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異日再領,未為不可。望舅母容諒?!?/p>
這話說得十分得體。先表示對邢夫人的尊敬與感激,再說明原因,表現(xiàn)出自已顧全大局,懂禮節(jié),足見黛玉之聰明,更說明她待人處事“處處留心”。
(二)小組集中鑒賞
要求:
?、龠x擇與人物有關的文字并分析
②小組交流討論總結人物的性格特點
?、劢涣鞒晒?,代表發(fā)言,其他小組或個人可有不同理解或補充
(三)人物形象賞析 點撥總結人物特點及人物描寫的方法
a分析林黛玉的形象
1、找出描寫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1)眾人眼里的黛玉 ——→ 病弱 不足
(2)王熙鳳眼里的黛玉 ——→ 標致 不凡
(3)寶玉眼里的黛玉 ——→ 弱不禁風 多愁善感 病美人
教師點評:經(jīng)過兩處鋪墊,第三處借寶玉之眼濃墨重彩地描寫黛玉。五個對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風、多愁善感的性格特點,工筆細描,細致地表現(xiàn)了黛玉無與倫比的姿容、神韻和風采,繪出了一幅精美的風流俊逸的病美人圖。這一形象只有寶玉的眼睛能看出來,其他任何人都是無法發(fā)現(xiàn)的。
小結:三處描寫多角度、有層次地展現(xiàn)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態(tài)風度,寫意和工筆兩種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2、思考:黛玉進賈府, “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 有哪些表現(xiàn)?為什么要這樣?
歸納:①賈母一見黛玉,疼愛得了不得,“一把摟入懷中大哭”,并不計較禮節(jié),可是待眾人慢慢解勸住了,黛玉還是補行了拜見的禮節(jié)。見了迎春姐妹三個,也“忙起身迎上來見禮”。
?、诼牭胶笤河行β?,聽到“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黛玉心里覺得那人“放誕無禮”,只是不說,見了面還是“連忙起身接見”,稱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說:“你只叫他‘鳳辣子’就是了?!彼劳庾婺缚梢蚤_玩笑,自己可隨便不得,待明白過來,“忙陪笑見禮,以‘嫂’呼之”。
?、刍匦谭蛉嗽挄r的語言、動作。賈赦沒出來見面,只是讓人回話,因為回的是大舅舅的話,黛玉忙站起來,一一聽了,恭肅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飯,黛玉笑著推辭:“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異日再領,未為不可。望舅母容諒?!北砻髁藢π戏蛉说淖鹁磁c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顧全大局的禮節(jié),說明他待人處事是處處留心的。
?、苓€有兩次讓座的描寫。連一個位子,黛玉也處處小心,無論在王夫人處,還是在賈母后院吃飯,黛玉都十分推讓。表現(xiàn)她非常細心,絕不輕易從事。
?、荨镑煊褚娏诉@里許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隨的,少不得一一改過來”,飯后漱口,跟著漱口,吃茶,跟著吃茶。表現(xiàn)她細心,在意。
?、搠煊窕卮鹳Z母(語言描寫):“只剛念了《四書》?!摈煊裼謫栨⒚脗冏x何書。賈母道:“讀的是什么書,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當寶玉問她可曾讀書時,黛玉只說:“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笨梢婘煊褚呀?jīng)意識到先前實話實說有不謙之嫌,馬上留意改口。黛玉的言談舉止,表明其教養(yǎng)非同一般。
小結:對黛玉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處處表現(xiàn)她“步步留心,時時在意”,謹小慎微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她“寄人籬下”的心境。黛玉“上無親母教養(yǎng),下無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強的自尊心,也有很強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
總結:通過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表現(xiàn)了一個美貌多情、體弱多病、心態(tài)復雜、知書達理、有教養(yǎng)、為人處處小心謹慎的少女形象。
b分析王熙鳳的形象
1、勾畫出描寫王熙鳳的有關段落。
2、作者為了刻畫王熙鳳的性格,主要從哪幾方面來勾勒?
(1)寫出場:
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 ——→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他人的恭肅嚴整加以反襯,張張狂狂的形象顯得格外鮮明突出,表現(xiàn)她的潑辣
賈母介紹 ——→ 性格潑辣 寵愛
(2)繪肖像:
服飾:集珍寶珠玉于一身先概括通體的形象,再作鋪張的描寫,從頭飾、裙飾和服裝三方面,極力鋪陳集珠寶于一身的妝扮,顯示她的華貴、得勢,也暗示她的貪婪、俗氣。
容貌:“三角眼”“吊梢眉”“丹唇”“粉面” ——→ 外表美麗 刁鉆狡黠的本性
(3)見黛玉:
先是恭維 察言觀色
繼而拭淚 ——→ 機變逢迎
轉悲為喜 得寵
(4)回王夫人: 充分表現(xiàn)了她果斷能干的才能與善于機變逢迎的本領(這正是她贏得歡心,成為掌權人的原因)
提示:王熙鳳的出場安排在黛玉已和賈府諸女眷都見過面、都在場的情境里,便于多方面地表現(xiàn)她的性格。 方法:學生歸納王熙鳳出場描寫并練習點評。
王熙鳳的人物形象:王熙鳳是一個精明能干、慣于玩弄權術的人。其為人刁鉆狡黠、善于阿諛奉承、見風駛舵、笑里藏刀。她夸黛玉標致,嘆黛玉命苦,對黛玉關懷備至,一切都忖度著賈母的心思行事,一切為了討得賈母的歡心。她善解人意、巧于逢迎、乖巧機靈的性格和在賈府的實權地位都表現(xiàn)出來了。
總結:中國古代小說和戲劇都十分重視人物第一次登場亮相,通過外貌描寫初步顯示人物性格特點,給人初次但卻不易忘懷的印象。課文寫王熙鳳登場亮相效果極佳,這是因為作者選擇了適當場合、適當?shù)臅r機,把握住人物的地位、身份、性格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四)人物描寫的方法
肖像,動作,語言,心理
三、結合新版舊版劇照進行演員的選擇評價
四、小結
當紅樓夢被搬上銀屏之后,有人贊有人批,究其原因,還得歸結于每個人的審美,演員們對每個人物的表現(xiàn)與讀者閱讀小說時形成的人物形象是否契合,決定了變成觀眾的讀者對電視劇版的接受與否。電視劇,這種藝術形式就挑戰(zhàn)著閱讀者的審美。
五、作業(yè)
對兩個人物形象進行評價,對新舊版紅樓夢對人物的選擇寫一篇點評
先聲奪人,性格潑辣
主 畫肖像:美麗的外表,刁鉆的本性
要 王熙鳳{ 見黛玉:察言觀色,看風使舵
人 { 回王夫人:果斷能干,受寵專權
物 林黛玉{ 態(tài)度與心境:寄人籬下,步步留心,時時在意
外貌、神情、風韻:美麗多情,體弱多病
高中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勸學》位于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得到修養(yǎng)的途徑”這一專題,和韓愈的《師說》組成了“修業(yè)之道”這一模塊.
《勸學》是一篇敘述學習的緊張意義,勸導人們以準確的目標、態(tài)度和要領的去學習的散文。也是門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要是他們能很好的掌握課文的深層寄義,對他們樹立精良的學習態(tài)度和進步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資助。
二、說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學習掌握常見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個比喻句的內在含義。
3、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閱讀淺議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和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把理解詞句與理解理解文章統(tǒng)一起來。
新課標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shù)量的優(yōu)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習慣。《勸學》是新課標規(guī)定的誦讀篇目之一。
難點:文章里的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lián)系
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如果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達20個比喻句,運用比喻時手法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
四、說教法
1、啟發(fā)式研究性教學法
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要重視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因此采用啟發(fā)式教學,貫穿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新思維。
2、朗讀式相結合的方法
本文語言錘煉精深,許多語句千年不衰。從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讀式的教學。
五、說學法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
2、參照注解,動口動腦,自問自答,培養(yǎng)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讀的要求:句讀準確,字正腔圓,流暢,熟讀成誦。
古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六、說教學流程
(一)、布置課前作業(yè),課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條。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導入課題激發(fā)興趣,也可以積累素材。
(二)、簡介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書上注釋1)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盾髯印芬粫?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教師和學生補充)
新課標: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有關的作家經(jīng)歷、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學生讀(五步閱讀法)
1、一讀掌握句讀,結合課前預習;
2、二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讀提出疑難問題,重點實詞、虛詞點撥講析;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復習初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四)讀研究性學習;
第一步:找觀點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分論點比喻句
學習的意義:
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
積累、堅持、專心。
這道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三個分論點,以及與之相關的比喻句,以此為線索能更快地背誦全文。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fā)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
(2)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么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3)“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么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五)讀遷移鞏固
誦讀課文,背誦課文。
寫一篇勸學的小議論文,注意運用比喻論證。(為下節(jié)課做準備)
(六)、板書設計
學習的意義進步轉變
學習的作用補充不敷
學習的要領態(tài)度積聚對峙埋頭
細致
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研究性學習為主線.夸大三個對話,學生與文本,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使講堂真正成為學堂,成為造就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力的搖籃.
歸納總結:這節(jié)課以閱讀為底子,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線,以五步閱讀法為實踐模式,是一節(jié)實行新課程理念的古文課。
高中語文說課稿4
各位專家: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收放時空,凝境顯情》。
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向各位介紹我對這節(jié)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三首作品屬同一詞牌創(chuàng)作,一定程度上也展現(xiàn)了三位詩人的不同風格。從比較鑒賞的角度,有不少值得細細品味之處。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短小精悍,音韻和諧;都有不流于俗的語言,言簡意“遠”,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在我看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三首詞都以數(shù)點筆墨,通過虛實情境的靈活選用,借助時空的變化,來串聯(lián)意象,成功創(chuàng)設各個不同的豐厚意境,表情達意。這無疑是三首作品既不同又相通的地方。英國詩人布萊克說“手掌里盛住無限,一剎那便是永劫”?,F(xiàn)實時空是有限的,但文學的語言要求在有限中給人以無限的感受,而高度凝練的古典詩詞,更是如此,這其中,便有時空收放的藝術。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誦讀揣摩,讓學生體會詩詞中的時空變化。
2.回歸情境,感受時空變化對提升詩歌意境,豐富詩人情感的微妙作用。
【教學重難點】
通過三首詞的比較鑒賞,體會時空安排與意境情感的密切關聯(lián),體會虛實之間展現(xiàn)的藝術張力。
二、說學生
【學情分析】在學習古典詩歌的過程中,我們的學生容易陷入兩個誤區(qū),一是思維僵化,淺嘗輒止。凡遇作品,就是找意象概括意境得出情感,抓了意象,也僅流于機械式的賞析,眼中只看到了詩歌大的輪廓,不愿讀透,從而無法品味詩歌意境的佳妙,“入不得詩內”;二是摳挖字眼,執(zhí)著于表面的字義詞義,肢解作品,將體味詩中的韻味、作者復雜多元的感情拋之腦后,“出不得詩外”。如何讓學生抓住意境之神入得詩中,體悟情感出得詩外,便是教師在詩歌教學中需要反復實踐的重心。
三、說教法與學法
1.比較鑒賞法
圍繞一個鑒賞點,將三首詞比較閱讀,讓學生在誦讀、分析、聯(lián)系比較中理解詩歌意境情感的不同,來體會時空虛實情境設置在此間的作用。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學重難點上,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多角度多層面的自主合作探究,大膽質疑,在分歧中加深感悟。
3.教學手段及教學媒體的運用
多媒體的展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比較鑒賞,文本較多的情況下,將本課中幾個關鍵性的結論以提綱的形式羅列,讓學生有更好的整體把握。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共設計了4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入新課——梳理概括——思考探究——小結反饋。
?。ㄒ唬┮胄抡n:
以介紹大師的金句入手,陸機在《文賦》中說道:“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這句話不難理解,“四時”、“萬物”也就是自然界的時間和空間。詩人們在四時的交替中嘆息,在觀萬物后引出紛繁的思緒,這實際上明確道出了詩人與時空的緣分。以此帶入新課,以這組小令為例,和學生一起來粗淺的感受古典詩詞中時間和空間的運用藝術。
?。ǘ┳x詩,梳理概括:
引出這一概念后,帶領學生落實文本。在誦讀之后,先就常規(guī)的鑒賞思路,自然地請學生把握三首作品整體的意境和情感,為后面的品析打好基礎。
1.提問:這三首詞各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
蘇軾:雪后小橋,江上春雨的典型景象,營造了素凈空明的意境
牽掛期盼歸“鄉(xiāng)”之思
秦觀:緊風,曉寒,冷霜,陋舍,鼠窺,人馬喧鬧,營造了凄冷孤苦的意境
悲苦凄涼羈旅之愁
納蘭:落紅,冷簟,孤燈的景象,營造了迷離冷清的意境
忐忑輾轉迷戀之苦
這三首小令,意象特點明確,抒發(fā)情感的關鍵字眼清楚,情感把握的難度不大。
2.接下來,請學生在理解了詩歌情感的基礎上梳理出時空脈絡:
提問:三首詞在營造意境時,除了選取典型的景物,還交代了怎樣的時間和空間背景?有沒有變化?
明確:時空
蘇軾:過往冬日雪后如今春日雨后黃州小橋京城玉堂
秦觀:一夜驛舍內
納蘭: 之前(偶遇)如今(輾轉)未來(寂寥)金井房內
有的學生可能在梳理時會有錯亂,教師可以點撥,怎么把握時空呢?學會關注詩歌的時間空間順序,如暗示時間的詞、點明季節(jié)的特征景物,和人物的活動軌跡。
?。ㄈ┢吩?,思考探究:
明確了時空背景之后,便引入本課的重難點,讓學生分組討論,有選擇性的思考“時空”對于詞作意境與情感的作用
提問:其實詩歌時空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而且對表情達意都有一定的作用。這里,請同學們結合其中一首或兩首,來具體談一談你的閱讀感受。
這里的設計意圖是促動學生去體會,詩歌作品的時空組合,往往會讓詩歌有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生發(fā)出獨特的魅力。學生可能做不到深入鑒賞,看得比較淺,教師可以通過設問來引導,如秦觀詞,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時空的高度緊縮的特點,關注在這個時空背景下異常細致的描寫,從而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兩者存在的反差,再去體會時空的緊縮對刻畫這一特定時刻的詩人形象的獨特作用。(緊縮的時空和放大的描寫形成了一種藝術張力,時空越緊縮,感受卻越豐富,感受越豐富,越又顯得環(huán)境越壓抑,而這樣一來,作者在貶謫飄泊途中,敏感到有點神經(jīng)質的苦悶就得以突顯了。)
另外,教師也可以引入學生熟悉的文本,去啟發(fā)學生,比如納蘭詞,我們可以援引《雨霖鈴》中相似的時空跳脫的方式,詞中三次時空的騰挪,甚至是交疊的手筆,與詩人因苦戀而陷入迷離恍惚的狀態(tài)相契合,而詞人對這段戀愛的念念不忘,縈繞心頭,忐忑期待又自認期望渺茫的心緒,更因此而得以強化。這種張力,便是時空在凝境顯情方面“點鐵成金”的妙筆。
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預留比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反復的研讀文本,加深認識。需要說明的是,三首詞在時空的運用上各有不同,都有豐富的作用,不必強加給學生教條式的結論。名家有言,“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不拘泥于形跡,只要學生能抓住“神韻”即可。
附:
時空的拓展拓出意境之靈
蘇軾:這首詞清淡自然,空明灑脫,詩人因眼下春雨淋漓,又到耕種時節(jié),就回憶起當年在東坡耕作的悠閑快意,表達了思歸之情,當然,這里的思歸,并不是歸鄉(xiāng),而是回到他曾經(jīng)生活過的有深厚感情的黃州,更可能包含作者對遠離官場紛擾,堅持自我氣節(jié)的一種寄托。這本是一首很簡單的詩,情感清晰,寫景也接近于白描,但詩人在時空上做了一個突破,引入了對過往離開黃州時記憶中的那座小橋,架構了另一個時空支點,這個支點,使眼下的春意盎然與離開后的雨雪霏霏,京城的江上春意和黃州的小橋寥落形成了反差,意境更為豐富,牽掛的那個地方便也有了具體可感的畫面,身處京城的詩人時刻牽掛的卻是離開時那破敗的那一抹畫面,思歸的情感也就有了落點,表現(xiàn)的更為真切。
時空的緊縮襯出形象之魂
秦觀:這首詞時空高度緊湊,選取了詩人在貶謫途中住宿荒野客棧的一個晚上來展開。短短一個晚上,閉塞狹窄的空間中,時間凝結于一點,而詩人卻著力于這一點,不管是霜風緊吹,短睡驚醒,或是饑鼠窺燈,曉寒侵被,戶外嘈雜,詩人細致入微、不厭其煩的描述著這一夜在客棧房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緊縮的時空和放大的描寫形成了一種藝術張力,環(huán)境越緊湊,感受卻越多,感受越多,越顯得環(huán)境的壓抑,而這樣一來,作者在貶謫飄泊中的敏感到有點神經(jīng)質的苦悶就得以突顯了。
時空的穿梭,交疊顯出情感之神
納蘭:這首詞是學生最容易體會到時空的騰挪變化的。起筆是回憶當初在一個落紅滿地的暮春時節(jié)在金井旁邂逅了意中人,此后突然跳脫,到當下表白自己的心緒,急切猜測對方是否對我也有意呢?誰能理解我的心事呢?誰省,誰???有哀怨,有期盼,有忐忑,眼見詩人郁結于心的情緒應該噴涌而出了,卻又戛然而止,再跳入另一時空,以一幅未來的詩人于冷席之上孤燈難眠的畫面,來結束全詩。由過往,到如今,到將來。當然,學生可能對這首詞的時空判斷意見不同,實際上這首納蘭的愛情代表作,評論家也有很多的解讀,“滿砌落花紅冷”既可以理解為當時邂逅之景,看基調又可以理解為如今看到金井的蕭條景象,映襯詩人此刻的低落忐忑;“從此簟紋燈影”既可以理解為將來的落寞場景,亦可以理解如今已是這番光景。詩無達詁,不管學生作怎樣的理解,如何對這首詞進行時空組合,都不妨礙我們體會到在時空的穿梭里,詩人對這段戀愛的念念不忘,縈繞心頭,忐忑期待又自認期望渺茫的無奈情感。而時空的變化多樣,穿梭甚至交疊,也與詩人因苦戀而陷入迷離恍惚的狀態(tài)相契合。
?。ㄋ模┪蚍?,小結反饋:
借助探究環(huán)節(jié)的反復推敲,以這三首小詩為基點,實際上是可以讓學生粗淺的了解到詩歌中時空收縮,拓展,交疊穿梭的幾種組合。當然,時空的組合有非常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一節(jié)課并不能囊括。但通過這節(jié)課以及課后的遷移閱讀,讓學生明白,詩人在營造意境時對時空的靈活運用,或實或虛,實際上能夠在拓展詩歌的意境,映襯詩人的形象,支撐詩歌的情感方面有“點睛”的妙用。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所說的“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學生只有悟出這一點,才算更進一步的真切感受到中國古典詩歌獨特的神韻。
五、作業(yè)布置:
時空收放藝術是古典詩詞具有極大藝術張力的重要手法。如李商隱《夜雨寄北》中時空嵌套的手法,讓人叫絕,“離”的惆悵中有憧憬的溫馨,“合”的美滿中卻蘊含回憶的酸楚,短短二十八字,兩度時空交錯,凸顯著人的聚散離合。課后請學生試著賞析,并再舉幾例,通過對更多古典詩詞這一技巧的品析,加深對此的認識。
附:說板書設計:提挈綱領,簡潔明了
拓展拓出意境之靈
時空組合緊縮襯出形象之魂
穿梭、交疊顯出情感之神
高中語文說課稿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
一、說教材。
?。ㄒ唬?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語文必修5本書共有文言文單元5個,17篇文章。涉及了5個方面的文章類型:古代記敘散文、山水游記散文、議論性散文、人物傳記和古代抒情散文?!稜T之武退秦師》屬于古代記敘散文,也是學生進入高中所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
編者希望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既可以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又可以欣賞和借鑒敘事的藝術;希望學生在反復朗誦中體會古代敘事散文特有的簡潔美,在抓住關鍵詞語概括敘事脈絡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ǘ?教材目標及確定依據(jù)
根據(jù)課程標準,圍繞"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標要求確立三維目標:
1. 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 理解和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 賞析燭之武這個人物形象,把我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 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ㄈ?教學中難點及確定依據(jù)
燭之武的說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短短125個字,卻說了四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探討語言藝術定為教學重難點。
?。ㄋ模?教學內容重組、拓展、安排
布置預習
1.回憶初中學過的《曹劌論戰(zhàn)》并結合書下注釋、課后介紹了解《左傳》。
2.了解本課歷史背景。
a. 提供文言材料《重耳之亡》。
b. 了解"城濮之戰(zhàn)".
3.參看歷史教材畫出春秋時期的地圖。尤其標注出秦、晉、鄭的方位。
二、說學法
?。ㄒ唬W情分析
剛入高中的學生,不少還延續(xù)初中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滿足于盲目背誦,只顧掃清課本中的文字障礙,無法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學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試前只是盲目做題,考試時全憑猜測,越是這樣越是缺乏興趣。針對這一現(xiàn)狀,我們著眼于文學與歷史相融合,或借文釋史,或者借史釋文,把語文與歷史兩科結合起來。本文就是著眼于學生的實際現(xiàn)狀,立足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歷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語文課本中所涉及的作品為基礎,來說說如何幫助學生實現(xiàn)文史互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ǘW法指導及選擇的依據(jù)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jù)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yǎng):
A、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
B、參照注解,動口動腦,培養(yǎng)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C、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三、說教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應變是教學藝術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所謂應變,就是根據(jù)不同的班級、不同的授課內容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處置措施。因此,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jù)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學生誦讀、教師范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
2、語言、動作,形象激情的教學方法。
3、點撥詞句方面的一些知識,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教學方法。
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jù):語文教學應重視整體教學,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據(jù)此,我在教學本課時主要采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同時通過個性化語言以及動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來輔助教學,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句。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激發(fā)興趣
初中的時候,我們學過一篇文章叫《曹劌論戰(zhàn)》,誰還記得當中所講的故事?故事中的曹劌是怎樣的形象?(學生回答)
《曹劌論戰(zhàn)》出自《左傳》,那么我們今天來學習當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燭之武退秦師》,來結識另一位謀臣燭之武。
燭之武要面對怎樣的考驗呢?那么就讓我們一同展開當時的那幅歷史畫卷吧。找同學來畫一下春秋時期的區(qū)域地圖。
現(xiàn)在如果你是鄭國的臣子,正面臨一場考驗:晉國聯(lián)合秦國來公攻打鄭國,面對軍事實力懸殊的情況,你有什么退兵的良策嗎?(可以給學生自由討論的時間)
大家想了這么多的辦法,那個辦法能奏效呢?
所謂"國家有難,匹夫有責",鄭國危難,誰顧全大局,挺身而出了呢?
?。ǘ┲v授新課,分析鑒賞
第一階段:掃清文字障礙,積累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相關知識。
1、教師范讀全文,進一步整體感知課文。
2、自讀全文,提出要求:圈點勾畫不理解的詞句,批注有疑問的內容。
3、組織討論找出的疑難詞句。教師要顧及全體學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礎差的學生,教師要指導學生動手(寫)、動腦、動口,培養(yǎng)思考分析能力。
4、整理文章中重點詞、詞組、句式
實詞:貳 軍 師 子 是 鄙 遠 陪 賜 朝夕 版 唯
一詞多義:若 說 辭 鄙 微 之
詞組: 以為 "所"字詞組
句式: 判斷句 賓語前置句
第二階段:分析鑒賞
設計四個大問題串連全文
1、 秦晉為何出兵圍鄭?鄭國所面臨的局勢如何?(討論)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zhàn)爭的原因:三點。
2、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表現(xiàn)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學生討論)
此段為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說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容,分出層次)
1) 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可能。
2) 說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3)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4)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lián)盟。
5)從歷史說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fā)展。
總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內,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撤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整個說辭充分表現(xiàn)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師后,晉文公表現(xiàn)如何?(提問討論)
此問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這段對事件結果的交代,也順便表現(xiàn)了晉文公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并沒有感情沖動,而是表現(xiàn)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正是晉文公日后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說明:以上四個問題,以第三個問題為重點。因為它是課文的難點,要集中突破。并且可以拓展討論:雙方談話有哪些語言藝術?
?。ㄈ┯懻摽偨Y,認識升華
1、文章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請學生總結一下燭之武的形象。
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了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對秦晉的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為秦國著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說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左傳》就是這樣通過正面和側面,用精彩的語言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啤蹲髠鳌芬詳⑹聻橹鳎适虑楣?jié)曲折生動,在本文中就有所體現(xiàn)。請學生體會(討論,提問)。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文章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力挽狂瀾,誰知他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于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五) 作業(yè)布置
1、完成課后練習二、三題。
2、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
3、 預習《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是怎樣得到樊於期首級的,當中有怎樣的語言藝術。
(六)板書設計
情節(jié)發(fā)展: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說退秦師 晉軍撤離
寫作特點:詳略得當 語言簡潔
故事情節(jié)波瀾起伏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高中語文說課稿6
一、說教材
《氓》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關照女性命運”中的一篇文章,節(jié)選自《詩經(jīng)》,是一首著名的棄婦詩。表現(xiàn)了古代婦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深刻地揭示了我國古代婦女在婚姻問題上的悲慘命運。我想借助這一文本讓學生了解女性的處境和心聲,通過對這首詩的詮釋,完成對女性命運的初步關注。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標”對高中文言文教學要求是:“重視文言詞語、文言句式的學習和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依據(jù)此要求,我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詩經(jīng)》的基本常識,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2.能力目標 :
(1)培養(yǎng)學生結合注釋,初步讀懂詩歌的能力。
(2)背誦課文,培養(yǎng)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情感目標 :
感受古代燦爛的文化,思考古今愛情觀的不同,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理清詩歌的敘事情節(jié)。
(2)分析把握詩歌當中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領會比興手法的藝術效果
三、說教法
1、運用誦讀法,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在誦讀中理解內容,品味詩歌語言的凝煉性。
2、運用問題法、討論法
聯(lián)系詩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關鍵詩句,讓學生討論明確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及詩歌的比興手法。
3.運用多媒體豐富課堂容量,加強直觀性,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
四、說學法
新課標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本課教學要繼續(xù)提高學生的感受、分析判斷能力,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與廣度,讓課文的學習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求未知領域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在語文的詩歌學習中,應注重誦、讀、記、析、探等具體的學習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chuàng)設:(約2分鐘)
愛情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人書寫愛情?!渡闲啊分袑懙溃骸吧闲?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這是怎樣感天動地的癡情的絕唱??!但實際上,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時癡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癡情的回報。今天,我們就共同走進《詩經(jīng)》中的《氓》,看看詩歌中癡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二) 預習內容的設計及反饋(約5分鐘)
1.基于對文本的分析,我預設了如下的預習內容:
?。?) 易讀錯和需要重點掌握的字音的落實,掃清誦讀障礙
?。?) 掌握《詩經(jīng)》的地位、起止年代、文學傳統(tǒng)、內容及表現(xiàn)手法
?。?) 結合課下注釋,掌握重點的實詞及“之”、“其”、“以”的用法,理解全詩的內容。
(4) 理清文章的結構
2.通過批閱學生上交的預習學案,在預習反饋中需訂正的問題是:
?。?)字音
愆(qiān)期 自我徂(cú)爾 漸(jiān)車帷裳(cháng)
靡(mǐ)室勞矣
(2)言既遂矣/靜言思之中的“言”都是助詞,沒有實義。
以爾車來的“以”是介詞,用
總角之宴的“之”是助詞,的
(3)課文結構 :
第三章:勸誡女子不要癡情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別戀
?。ㄈ┱n中改進(約28分鐘)
針對學生預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我在課中改進環(huán)節(jié)設計了三個問題。
1. 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總結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概說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钡仍娋?,運用了什么樣的藝術手法?
2. 這首詩寫了一個女子從戀愛到結婚到婚變到最后被遺棄的故事。在這場重大的人生變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個怎樣的人?有怎樣的性格特征?
3. 你認為“氓”是個什么樣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
設計第一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能從文本中找出運用比興手法的相關詩句,進而能深刻體會比興手法能激發(fā)聯(lián)想,增強意蘊,使形象更鮮明的作用。這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
設計第二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能分析把握詩歌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這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讓學生通過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生活的強烈對比,及其面對生活中被拋棄這一重大的人生變故所表現(xiàn)出來的處變不驚,堅強面對的探究,挖掘出女主人公身上存在的“正能量”,更全面透徹的理解這一典型人物。
設計第三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正確認識女主人公的悲劇根源,真正對學生有所觸動,明白女性經(jīng)濟獨立,人格獨立的重要意義。
怎樣更好地解決這三個循序漸進的問題?我的做法是把課堂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小組內合作探究。具體實施方案是:第一小組討論比興手法;第二小組探討文本中還有其他地方采用比興手法嗎?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文章,舉出其他比興手法的例子。第三四小組討論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第五小組討論氓的形象,第六小組討論造成女主人公悲劇的根源。各小組中心發(fā)言人展示組內的討論成果,教師對閃光點給予表揚鼓勵,不足之處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完善。
1. 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總結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概說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薄吧V湟?,其黃而隕。”等詩句,運用了什么樣的藝術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桑未落:
?、俦扔髋拥哪贻p貌美
?、诒扔鲬賽奂靶禄榈奶鹈?/p>
桑之落:
?、俦扔髋拥哪昀仙?/p>
?、诒扔髂凶拥氖紒y終棄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借斑鳩貪食桑葚比喻女子沉溺于愛情
2.這首詩寫了一個女子從戀愛到結婚到婚變到最后被遺棄的故事。在這場重大的人生變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個怎樣的人?有怎樣的性格特征?
?。?)癡情——送子涉淇,至于頓丘
——不見復關,泣涕連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
?。?)溫柔體貼,遷就男子——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補充提示:遷就男子,子無良媒,男子易怒,都為后來的婚姻悲劇埋下伏筆。)
?。?)樸實,純真——乘彼垝垣,以望復關。
?。?)善于反思——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星槭桥由畹娜?,卻只是男子生活的調劑品,所以“寄言世間小兒女,莫將心事輕許人”。
?。?)勤勞堅忍——三歲為婦,靡事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6)吃苦耐勞——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變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貧寒,男子施暴?!白钍侨碎g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清醒的認識,斷然的決絕,剛烈的性格。
3.你認為“氓”是個什么樣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劇?
?。?)男主人公“氓”可以說是男權社會時的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時,他對女主人公的感情或許是真摯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顏的漸衰,他的愛情也隨風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愛,無情地遺棄了妻子,是一個對家庭不負責任的、始亂終棄的家伙。
(2)女主人公的悲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這是由社會特點決定的。
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jīng)濟、政治上都處于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都很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都維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
?。ㄋ模┩卣梗号魅斯珜@一悲劇有無責任?對我們有什么警示意義?
初戀時:過于主動、過于熱情;
熱戀時:過于投入、過于癡情,忘記自我、放棄自我;
錢鐘書《管錐編》云:“蓋以私許始,以被棄終。初不自重,卒被人輕..”
我相信于情于愛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愛,是要用真心、赤誠。但是,千萬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圍繞著另一個人全心全意地畫圓時也就意味著你重心的失去?!坝卩跌F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應銘記的箴言。
正如《簡愛》中說“你以為我貧窮、相貌平平就沒有感情嗎?我向你發(fā)誓,如果上帝賦予我財富和美貌,我會讓你無法離開我,就像我現(xiàn)在無法離開你一樣。雖然上帝沒有這么做,可我們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女子自尊才可以換來尊重!
?。ㄎ澹┫迺r作業(yè)(約10分鐘)
1.默寫
?、倜ブ框?, 。 ,來即我謀。
?、谒妥由驿?,至于頓丘。 ,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劭偨侵?, 。 ,不思其反。
?、茕克疁珳?, 。女也不爽, 。士
也罔極,二三其德。
2.閱讀鑒賞
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純的歌曲
也不只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云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藹、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里: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tài)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說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征形象。
“橡樹”的形象象征著剛硬的男性之美,而有著“紅碩的花朵”的木棉顯然體現(xiàn)著具有新的審美氣質的女性人格,她脫棄了舊式女性纖柔、撫媚的秉性,而充溢著豐盈、剛健的生命氣息,這正與詩人所歌詠的女性獨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為表里。
板書設計:
戀愛--------------------婚變--------------決絕
(1、2章) ( 3、4、5章) ( 6章)
秋以為期 無與士耽 亦已焉哉
《氓》說課稿《氓》說課稿熱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剛烈
課后作業(yè):
1.完成《非常學案》相關內容
2.背誦《氓》
高中語文說課稿7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幾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xx》。下面,我將會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等部分來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本篇課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幾第幾冊第幾單元第幾課的課文,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文章主要敘述的內容是什么,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本篇課文具有什么樣的地位,和什么特色。學習教材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能將知識由課內向課外延伸。通過對本篇課文學習,能夠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教學目標:
?。ㄒ唬┰姼瑁焊鶕?jù)教學大綱的要求,詩歌教學要以誦讀為主,在誦讀中使學生領悟詩的思想感情,鑒賞文學作品能夠感受形象,品味語言。同時,本篇詩歌通過典型意象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巧妙的將詩人的情感融入其中。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我的知識目標是: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真情。
能力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是:體悟作者情懷,引發(fā)共鳴,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能力。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領反復誦讀,鑒賞詩歌意象,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體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教學難點是: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以及意象的體味與把握。
?。ǘ┪难晕模焊鶕?jù)教學大綱的要求,文言文教學要求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同時本課情節(jié)、結構、語言等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作者的基本常識;理解文中所出現(xiàn)的生僻詞以及意義特殊的詞語;把握文中的主要思想感情,初步鑒賞文中的形象與個性。
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質疑、自主探究、合作解決,培養(yǎng)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并積累文言文實詞、虛詞和句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翻譯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培養(yǎng)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
我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體現(xiàn)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并重的教學理念。教學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教學難點:掌握文章的寫作風格和特點;深入分析文章內涵,并作出評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ㄈ┈F(xiàn)代文:新課標強調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初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并學會收集判斷、處理信息,具有人文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同時本篇課文,感情真摯,感悟深刻,具有典型的人文性,結合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以及本篇課文在語言,結構設置等方面的特點,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能力目標:領悟本文的寫作手法,揣摩語言,體會語言的感情和特色,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同時學習本文對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shù)奶嵘龑?,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賞析語言的能力與方法。
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培養(yǎng)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
我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體現(xiàn)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并重的教學理念。我的教學重點是:理清本篇文章的思路,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是: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和點面結合的手法,品味文章蘊含的豐富的感情。認真體會文章的寫作風格。
二、說教法:
文言文(散文)的教學應該重視感悟和熏陶,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詞句、內容以及情感脈絡,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本篇課文,我將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主教學思想,以素質教育的方向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發(fā)展學生健全的知識結構,激勵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學會學習。據(jù)此,本課教學主要采用誦讀法、講授法、問題法、點撥法等方法來進行:
?。?)誦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同時,誦讀能夠品味文章的語言美,增強學生的語感,
能讓學生更好的體會作者的內心的思想感情,熟悉課文內容并加以強化,因此,本文會采取誦讀法進行教學。
?。?)講授法:講授是為了啟開學生思維,進入語境,讓學生對課文中的知識點有清晰的認識。
?。?)問題法:設置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則是為了讓讓學生體會探究發(fā)現(xiàn)的樂趣。
?。?)點撥法:啟發(fā)學生思考探究,期望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5)歸納法:從高一開始,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以及通假、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
進行系統(tǒng)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化,這樣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適用于文言文)這些教學方法的妥當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yǎng),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另外,本課我還將借助于多媒體課件,用多媒體手段來增加我的課堂容量以及課堂美感。在指導誦讀中加以音樂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同時,把相關內容通過多媒體手段來表現(xiàn),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能營造更為深遠的想象空間,有利于啟發(fā)學生思維。
三、說學法:
授人以魚,僅享用一時,而授人以漁,將受用一生。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為此,我設計如下學習方法:朗讀—討論—欣賞—仿作。依據(jù)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老師先用示范引導學生批注和探究問題,然后學生在課堂互動交流。抓緊文本,反復朗誦,圈點批注和問題探究,這樣才能夠有效的解決學生在閱讀方法上的難題。這種方法的選擇,尊重了學生的個體閱讀,尊重了學生交流發(fā)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過程:
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環(huán)節(jié):首先是導入新課。在上課之前,我會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求知欲同樣是學生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
第二環(huán)節(jié):進入新課的學習:
首先,簡要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誰的主要事跡。
第二步是,通過播放課文朗誦,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和節(jié)奏,初步感受本篇課文的語言特色。然后,讓學生自主朗讀課文,在誦讀之前提出學習要求,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圈點出文中重點字詞和知識難點,作為之后要解決的問題。
第三步是(文言文需要,現(xiàn)代文可以舍棄這一步)由小組合作,逐段疏通疏通文意。在通過誦讀初步感知文意之后,由學生四人為一個小組進行分組合作討論,結合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這樣一來,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主體作用,在合作探索中嘗試自己總結文章重點內容,進行就夠分析,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之后,請同學指出自己不能解決的難點問題,對于這些難點問題則由教師重點向學生進行講解。)
第四步是分析課文,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在以上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通讀全文,劃分出文章結構,把全篇文章化為幾個整體部分。并歸納總結出各個部分的主要內容,以及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指出整篇文章的邏輯安排。然后我會請學生說明自己這樣劃分的依據(jù),并指正存在的問題。
第五步是有重點的解說全篇課文。
第六步是,結合課后練習題,引導學生對全文的思考,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七步是對新課的拓展延伸。請同學用一句話說一說自己在學完本篇課文之后有什么感想。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進行小結。最后對課文整體進行梳理和總結,便于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更好的將本篇文章中運用到的寫作技巧合理的運用到自己平時的作文中,真正達到學以致用。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布置。作業(yè)則主要以下幾個部分組成,一是找到并真正的理解本篇課文中的重點字詞,二是要求學生背誦本篇課文中寫作優(yōu)美的句子或段落;三是要求學生進行下節(jié)課的預習,并比較這兩篇課文在寫作方法上的共同點與不同點。
結語: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語文說課稿8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是曰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關于美和審美的哲理散文。現(xiàn)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單元設計的目的是通過閱讀現(xiàn)當代散文,學會在總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的基礎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學會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學會體會散文語言的美感?!痘ㄎ疵摺肥堑谝粌缘诙卧淖詈笠黄n文,文章以發(fā)現(xiàn)海棠花未眠寫起,從三個方面闡述: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重視自然美,崇尚寫實精神。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學生對藝術欣賞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內容理解較難。如何把難理解的文章深入淺出的講解好,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體會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根據(jù)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特點,特制定兩個教學目標:(1)情感目標,理解本文主旨,讓學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識。(2)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品味散文語言。能從現(xiàn)實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學會創(chuàng)造美。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jù)教學目標的設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就確定為:理解本文主旨與鑒賞本文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二、說教法:
本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主旨和鑒賞語言,因此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是關鍵。運用前幾篇課文所學的提要鉤玄的方法,學會勾畫圈點重要的句子,抓住關鍵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點段落重點閱讀的方法進行,讓學生能盡快的抓住關鍵。同時也采用問題激趣討論法,使學生能自主地探討問題。
三、說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有些哲理性較強,隱含著作者深切感受的語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等,理解較困難,因此,課堂上要激發(fā)學生的探討興趣,讓意見,自主合作的探討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1、導語設計:以一組鮮花圖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觀后感受,引起學生對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賞。此設計直接調動學生的審美情感。然后由蘇軾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題目。
2、簡介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散文家。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分別由外祖父和舅父托養(yǎng)。1924年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yè)后,開始了作家生涯。小說《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國》(1937),《千只鶴》(1951),《古都》(1957)等。它們"以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現(xiàn)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川端康成因此獲得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繼泰戈爾之后,第二個獲此殊榮的東方作家。川端康成繼承了大和民族文學的古典美,并使其升華到美學境地。在文學領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獲得者和傳播者。由于受佛教影響較深,故其作品常帶有消極悲觀情調。榮譽也不能解脫他思想的頹廢和空虛,1972年4月16日,他終于口含煤氣管自殺,終年73歲。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首先指定學生朗讀第三段內容,然后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么或者說有什么感悟接著讓學生評價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能否說說他們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過這個過程的閱讀,學生就能整體把握到文章的一個觀點: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時也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們身邊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們平常沒有留心,讓學生明白平時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海棠花的美的呢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學會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點起來,我一個人凝視著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我之發(fā)現(xiàn)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獨自住在旅館里,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然后教師小結:作者能夠發(fā)現(xiàn)司空見慣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為"靜";二為"孤獨"。學生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自學,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觀點"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找到并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現(xiàn)的有關藝術作品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思考對于這些藝術作品作者持什么態(tài)度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借此讓學生再去讀文章關于這些內容的段落,明白這些藝術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結合,能夠給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藝術作品更能引起欣賞者美的共鳴,能夠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
6、通過這幾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學生對內容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師此時再加以總結,學生就對內容有了更明確的理解。教師小結: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寫起,闡述了自己對美和審美的三個觀點,即: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親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藝術品能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這三個觀點其實就是要告訴我們要發(fā)現(xiàn)存在的美,感受發(fā)現(xiàn)的美,創(chuàng)造有所發(fā)現(xiàn)的美。
7、學生對內容有了較深刻的理解,然后再進行遷移拓展就順理成章了。
高中語文說課稿9
一、 教材分析
1、本課的地位與作用。
我說課的課題是:蘇(人、魯)教版高中語文必修(選修) , 模塊 《 》。這篇課文在本冊課文中的地位是:
學習本課有以下幾個作用:
2、教學目標及依據(jù)。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fā)展的原則,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僦R與能力目標:
?、谶^程與方法目標:
?、矍楦?、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3、重點與難點突破及途徑。
本節(jié)教學重點是:
難點原因:
突破途徑: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及對策:
2、內容的組織安排:
三、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關鍵的。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節(jié)課的特點,我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控制變量法、知識遷移法、建立模型法、認識類比法、分組討論法、問題討論法、教師導學法、學生自學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這樣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2、學習方法
古人主張:“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上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為他們今后繼續(xù)教育或終身教育打下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滲透學生學法指導,如:(自學法、實驗探究法、控制變量法、知識遷移法、模型法、類比法、由簡到繁法、動手動腦)
3、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板書、錄音機等其作用是:
四、 教學程序設計
為了完成本節(jié)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環(huán)節(jié): ( 分鐘)
l 導入……激發(fā)興趣,(激發(fā)求知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求知欲同樣是學生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
第二環(huán)節(jié): ( 分鐘)
新課學習:
第三環(huán)節(jié): ( 分鐘)
課堂小結:
為了體現(xiàn)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總結學生被動聽教學模式,為學生小結教師適時引導補充,這樣,既強化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歸納和概括能力。
第四環(huán)節(jié): ( 分鐘)
布置作業(yè):
分為兩部分:
?。?)書面作業(yè)p……和復習本節(jié)。
?。?)預習下節(jié)內容,目的是為了鞏固本節(jié)知識和順利學習下節(jié)課做準備。
第五環(huán)節(jié):
教學體會
總之,本節(jié)課我是在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采用(實驗探究法、控制變量法、知識遷移法、建立模型法、認識類比法、分組討論法、問題討論法、教師導學法、學生自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實驗、電教媒體等教學手段,把學生探索知識、培養(yǎng)學生興趣和能力、滲透學生學習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目的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
第六環(huán)節(jié):
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閨塾》選自新編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本單元學習中國古代戲曲,重點是欣賞中國古代戲曲的語言和藝術手法,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鑒賞我國古代戲曲的初步鑒賞能力。
本文節(jié)選部分,語言富有個性,據(jù)以上內容和所教學生的特點,將學習目標確立為:
1、 識記有關文學常識,了解故事情節(jié)
2、 鑒賞個性化語言
3、 分析三個人物形象
重點和難點解析:本文節(jié)選自中國四大名劇之一《牡丹亭》?!赌档ねぁ啡珓∫愿桧灦披惸?、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愛情為核心情節(jié)。但是《閨塾》是《牡丹亭》第七出,“游園驚夢”故事尚未發(fā)生,杜麗娘的思春情懷也才見冰山一角。依據(jù)此情節(jié)內容,要讓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把握劇情,抓住戲劇沖突以及人物個性化的語言來認識人物性格。尤其是戲劇主人公杜麗娘的表現(xiàn)較為含蓄,對她的性格的了解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主要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來突破。
二、說教法
適當?shù)慕虒W方法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根據(jù)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遷移教學法
它最大的特點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強信心,在本節(jié)課中主要體現(xiàn)為運用學過的古代戲劇知識,通讀課文,了解故事情節(jié)。
2、比較分析法
它能增強學生觀察、分析、交流的主體意識,使全班學生積極參與到主動的學習活動中去。在本節(jié)課中主要體現(xiàn)為讓學生品讀語言從而進行類比,突破重點和難點。
3、啟發(fā)--發(fā)現(xiàn)探究法
在本節(jié)課中主要體現(xiàn)為通過分析比較得出新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三、說學法
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jù)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
1、動口動腦動手,討論分析法。
2、鑒賞誦讀法。
四、說教學程序
語文教學要密切聯(lián)系社會生活,注意開發(fā)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同時,人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對劇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認識,就要對全篇的情節(jié)有細致的了解。因此,在進行新課之前,我讓學生做如下準備和預習:觀看影片<<牡丹亭>>,,運用上節(jié)課的有關戲劇知識,參看提示、注釋,通讀全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完成學習目標1。
1、為了檢測預習的落實情況,我設計了三道預習檢測題、檢測預習。
?、僮衷~正音:窈窕(yǎo tiáo)凈幾(jī)明窗 淑(shú)女 閨(guī)門薛濤箋(jiān) 美女簪(zān)花 硯(yàn)臺偌(ruò)多 嫉妒(jídù)
②字形比較:
薛濤箋 涂鴉旦末貼
客棧 荼毒帖子
流水淺淺 途徑粘連
?、墼~語補注:①窈窕:女子文靜美好。②凈幾:干凈的茶幾。幾:小桌子。③淑女:溫和善良的女子。④閨門:女子居住的女室。⑤嫉妒:對超過自己的人心懷怨恨。同忌妒。⑥ 偌多:這么多。偌:這么、那么。⑦ 簪花:把花插在頭發(fā)上。簪:插在頭發(fā)上。
預習是教學中最容易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如果做得充分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將會事半而功倍,這就需要教師選取一定的方法去督促和落實。
2、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好的導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為此我聯(lián)系生活,聯(lián)系學生非常熟悉的電視連續(xù)劇《還珠格格》與學生產(chǎn)生共鳴,迅速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我的導語是:“國有乾隆,國運昌隆”曾經(jīng)被頑皮的小燕子解釋為“國有乾隆,谷不生蟲”另人捧腹大笑,正是由于她的活潑、調皮以及鮮明的個性,很受觀眾的喜愛,收視率特高。今天我們也要認識一位跟小燕子一樣能給觀眾帶來歡樂的人物,好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湯顯祖的《閨塾》。
3、介紹作者。湯顯祖,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作家、散曲家,其主要作品有《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合稱為“臨川四夢”。其中以《牡丹亭》成就最為突出?!赌档ねぁ酚址Q《還魂記》,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杰作。作者簡介要簡單明了,突出重點。
4、學生分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然后教師用問題加以引導
問題一:《閨塾》一出戲,主要寫了幾件事?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寫了3件事:講詩——模字——責打。對課文結構的把握有助于學生提高閱讀的效率。
問題二:你覺得這出戲中最吸引你的是哪一個人物?
這個問題比較明顯。導語已經(jīng)有了暗示。
教師明確:春香。分析春香性格特點——是一個直率淳樸、天真可愛、機智活潑的小姑娘。可以從三個事件中體會出來。也就是通過戲劇沖突認識人物性格。主要是春香與陳最良的沖突。(學生運用戲劇常識抓矛盾沖突,教師適當點撥)
在講詩一節(jié)中——春香一上場就咕噥著“昔氏賢文,把人禁殺” 陳最良用大道理把她們訓斥一通,春香不以為然,回嘴道:“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時分,請先生上書?!痹捴袔Т?,使木訥的陳最良無言以對。這里還有一個細節(jié)(末作鳩聲。貼學鳩聲諢介)就是春香逼得老塾師學起了鳥叫。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個正兒八經(jīng)的老頭,下意識地像孩子那樣嘰嘰咕咕叫了起來,不是十分滑稽嗎春香一見老師的憨態(tài),也樂不可支,乘機諢鬧。并且自作聰明地對“在河之洲”作了極為有趣的詮釋。(不是今日是昨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門內關著個斑鳩兒,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運用的詣音,達到了詣趣的效果。當她問到那些“幽閑女子”、君子們“為甚好好的求他”時,陳最良狼狽不堪,只好把她喝住。
在模字一節(jié)中——麗娘習字時,陳最良令“取文房四寶來模字”,春香故意錯拿“筆墨紙硯”,陳最良茫然不識。春香興味索然,便說“學生領出恭牌”,乘機溜下。溺尿回來,她告訴小姐:外面“原來有座大花園,花明柳綠好耍子哩!”陳最良一聽,立即要打;春香毫不客氣,針鋒相對。
在責打一節(jié)中——老塾師列舉了幾個"古人讀書"的事例,這幾個事例可以概括為幾個成語,囊螢夜讀、隨月讀書、懸梁刺股。春香針鋒相對(比似你懸了梁,損頭發(fā),刺了骨,添疤nie)。老師掄起荊條,丫頭東躲西閃,一連串大幅度的動作,卻是十分火爆。特別是當春香繳了陳最良的械,把它擲之于地時(貼搶荊條投地介),喜劇性的沖突進入了高潮。這一擲,充分表現(xiàn)出春香對陳最良的輕蔑,什么封建禮法、師道尊嚴,統(tǒng)統(tǒng)被她擲到東洋大海。作者也借春香之口, 給予了程朱理學無情的嘲弄。
就這樣通過春香的幾次諢鬧,作者把陳最良的迂腐氣,小丫頭的潑辣勁,清晰地勾勒出來了。小結:春香——直率淳樸、天真可愛、機智活潑
陳最良——迂腐、守舊
問題三:杜麗娘是這出戲的主角,但是在這出戲中她的言語并不多。你能夠從她不多的語言中體味出她的心態(tài)性格嗎?
杜麗娘在此節(jié)中話卻不多,但值得分析 這就需要通過人物語言把握人物性格①“依注解書,學生自會,但把《詩經(jīng)》大意敷演一番?!?/p>
杜麗娘自己在讀《詩經(jīng)》時對詩句有朦朧的感觸,但老師卻不往處講,她不滿足于老師解釋字面意思,所以說“學生自會”。十分含蓄,是大家閨秀風范。
②“這經(jīng)文偌多!”
老塾師給杜麗娘敷演大意,不但沒有消除她的疑惑,反而東拉西扯講了一番大道理。于是,杜麗娘輕輕一句“這經(jīng)文偌多!”,透露出強烈的厭煩情緒。
?、坳愖盍剂睢叭∥姆克膶殎砟W帧保合愎室忮e拿“筆墨紙硯”,陳最良茫然不識,麗娘“作笑”調侃道:這是畫眉筆、薛濤箋、鴛鴦淚眼硯。她用耐人尋味之一“笑”,譏諷了這位不學無術的塾師,還令其渾然不覺。
④春香雙關戲言“待俺寫個奴婢學夫人?!?麗娘不但不嗔怪,亦以戲言答之:“還早哩!”
這句極富潛臺詞的話,冬烘腐儒是聽不出來的。字面上看是說春香寫字太差,深層意思卻是
在譏笑小春香小小年紀就急著當“夫人”,丟不丟人呀?——當著老師的面和丫環(huán)開起了這樣的玩笑。正可見其心性袒露,芳心萌動。
?、荨案覇枎熌缸鹉辍?/p>
寫字當中,杜麗娘忽然問起這句話來,還說要給師母做鞋。這是典型的姑娘家開小差的表現(xiàn),卻帶著女孩兒特有的乖巧可愛。
⑥陳最良退場,麗娘迫不及待詢問“那花園在哪里”
麗娘一個16歲的姑娘,居然不知道自己家里還有一個花園,這真讓人覺得既滑稽又可悲。杜麗娘問這句話時向往、急迫的神情躍然紙上! 早將塾師“手不許把秋千索拿,腳不許把花園路踏”這一嚴厲警告拋至九霄云外。至此,觀眾才明白,她對老師的畢恭畢敬原來是裝模作樣。
?、摺霸瓉碛羞@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
“原來”一詞,是恍然大悟的語氣,一個“且”字,細品之下就有“暫且擱下,以后慢慢盤
算”之意,為后文的“游園驚夢”埋下了伏筆。
小結:。其實,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那個貌似旁觀者的杜麗娘,才是“鬧”的真正主角。沒有麗娘的默許、縱容、支持,春香未必敢“鬧”,敢“鬧”也未必“鬧”得起來。春香是麗娘的影子,春香之“鬧”,其實是麗娘之“鬧”的曲折反映。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地位、身份、教養(yǎng)的不同,注定麗娘不可能如春香般明鬧、諢鬧、大鬧,麗娘之“鬧”,鬧在暗處,鬧得文雅,鬧得巧妙。麗娘似乎顯得文靜、順從。她假意要責罰春香,卻又并不真動手;待陳最良走后,又向春香打聽花園去處。這些都說明什么
(囿于大家閨秀的身份,表面上麗娘確乎顯得文靜、順從,似乎愿意循規(guī)蹈矩,不越封建禮教的雷池一步。但責罰春香時,她是“刀子嘴,豆腐心”,實際上是保護了春香。事后又向春香打聽花園的去處與景致,這正說明麗娘心中充滿對自由和美滿愛情的渴望。所以,后來才有游園驚夢,與柳夢梅生死相愛的故事發(fā)生。)
問題四:老塾師陳最良可以說是封建教育與程朱理學的代表。課文中是怎樣寫出他的迂腐、守舊,并給予辛辣諷刺的?
名字就迂腐得可笑。(陳最良在杜太守家設帳教書,杜家便是他的衣食父母,更兼麗娘母親對他款待周到,故而他并不想過分苛責麗娘與春香。但他視程朱理學為正宗學問,不遺余力地宣講,顯得迂腐至極。更富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傳授的詩經(jīng)《關睢》及《漢廣》、《桃夭》、《雞鳴》諸篇,大多原是歌詠男女愛情、婚姻生活的,他卻偏要給予牽強附會的解釋,但最終仍是這些詩恰恰引動了麗娘的思春之情。這不僅是對陳最良,也是對整個封建教育的絕妙諷刺。)
五、布置作業(yè)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是我們的教育目標,在布置作業(yè)時,給學生布置一道開放性的作業(yè):寫一段200字以內的對話,要求既能表現(xiàn)人物的個性,又有風趣。作文水平的提高靠的是日積月累,所以每學到一種突出的表現(xiàn)方式就要應用于實踐。厚積而薄發(fā)。
六、板書設計(略)
高中語文說課稿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結合讀過的詩,了解李商隱的有關生平和藝術創(chuàng)作。
2、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xiàn)方法。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進一步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2、通過寫"我所知道的李商隱"等訓練,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體味詩人獨特的人生際遇。
2、深刻認識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荒淫腐朽的本質,激發(fā)憂國憂民的情懷。
重點、難點和解決辦法
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xiàn)方法。
進一步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
?。?)熟讀背誦這兩首詩。
?。?)標出詩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鑒賞。
2、課內精讀課教師講析與學生討論相結合。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xiàn)方法。
2、進一步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二、整體感知、導入新課
李商隱的詩,以其纏綿婉麗、意味深長的風格,卓立于晚唐詩壇,頗受后人喜愛。早年的詩人,也曾有經(jīng)世濟國的偉大理想,寫詩關心民生疾苦,揭露現(xiàn)實政治的黑暗,對李唐王朝的沒落衰微無限傷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頓,政治斗爭的殘酷,使他逐漸淡泊功名,遺落世事,他自知憂天無力,回天乏術,就轉而退守到個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現(xiàn)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則寫出了大量抒情感懷類的詩篇,尤以晚年的無題詩和詠史詩成就最大,本課選讀的兩首詩,就是其代表作。
2、作者簡介李商隱(約813-約858),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應進士考試,至開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絢的推薦,得中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川東節(jié)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僧儒)李(德裕)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他的詩作,也有揭露現(xiàn)實黑暗的,但為數(shù)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歌的藝術上,特別是他的近體律絕,其中的優(yōu)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綿密、典麗精工的藝術特色。他一生大約創(chuàng)作了六百多首詩,有《李義山詩集》。 3、關于《錦瑟》《錦瑟》一詩,堪稱李商隱詩集中的壓卷之作。然而,對于這首詩的旨意,千百年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這首詩,如果從具有高超的藝術成就和具有豐富的多解性兩方面看,可以說古代詩歌無一能比。元代的元好問就曾發(fā)出這樣的感嘆:"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論詩三十首》)意思是說,像《錦瑟》(以及受李商隱影響的宋初的西昆體詩)這樣的詩固然好,可是就算東漢的大訓詁學家鄭玄再世,也只能望之興嘆,無力為它作注。清代的大詩人大學者王士禎也曾發(fā)出"一篇《錦瑟》解人難"(《論詩絕句》)的浩嘆,可見這首詩的特異之處。
4、關于《馬嵬(其二)》《馬嵬(其二)》,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佳作。詠史之作,東漢的班固首開其端,但止于敘述史實,平實無華。至晉朝左思《詠史》、陶淵明《詠荊軻》之類,始借題發(fā)揮,寄寓懷抱。唐代詩人,如杜甫、劉禹錫等人,則多把詠史與詠懷古跡結合起來,擴大了詩的境界。李商隱的詠史詩,主要寫南朝和隋朝覆滅舊事及唐朝國家戰(zhàn)亂,總之是以史為鑒,多抒發(fā)興亡之慨。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
完成過程
1、「提問」如何理解《錦瑟》的意境。
「明確」第一聯(lián),毫無疑問是起興之筆。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詩人將近五十歲的人生(李商隱活了46歲)。瑟之發(fā)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傷感。"一弦一柱"則興寄遙深,感情凝重;"思華年"為全篇主腦,以下文字皆因此生發(fā)出來。第二、三兩聯(lián),是全詩的主體部分,也是詩人追憶的內容。但詩人究竟在苦戀什么呢?他表達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兩個古老的典故來傳達。"莊生曉夢迷蝴蝶",說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戀的夢境。莊子"夢蝶",不知哪種狀態(tài)是真實的自我了。這里,詩人借用這個典故,表現(xiàn)了對美好情感的追懷,盡管那是當局自迷,盡管歡樂是那樣短暫,但也足以讓他珍惜一生一世。"望帝春心托杜鵑",更轉出一種凄涼悲慨的情調來——生而不能,死則續(xù)夢!這是怎樣的'悲哀啊,希冀以來生繼今世,永結情緣。接著,詩意又轉,柳暗花明,開出另一新的境界來:明珠在滄海月下泣淚,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煙,美好的事物總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滿。這里是指佳人紅顏命薄,還是指詩人才命相妨?(李商隱在《有感》一詩中說:"古來才命兩相妨",意為才氣與命運不能兩全)我們無從知曉。最后一聯(lián),以感嘆作結。"此情可待成追憶",表明作者到老還是很珍重這份"感情"的,無需"追憶",分明已然在追憶。"此情"為單稱表述,則大體可以推定前面所指為一件事。"只是當時已惘然"反迭前句,言當時身處其境,已是凄迷難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鏡中之花,捉摸不到了。全詩就在這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中結束,余音裊裊,言盡而意不止。
2、「提問」怎樣理解《錦瑟》一詩的主旨和情感?
「明確」《錦瑟》一詩,境界撲朔迷離,情感深長綿藐,確實是一個千古之謎。所以,至今還有很多學者把它當做政治詩來讀,并從詩人的經(jīng)歷中尋找蛛絲馬跡,闡幽發(fā)微。李商隱一生,固然是在黨爭的政治派別夾縫中求得生存的,受過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擠,有過短暫的榮光,更有過長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歡,未必用這樣朦朧的詩歌來表現(xiàn),不能硬把中國古典詩歌"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以愛情隱喻君臣際遇)往這里套。否則,李商隱那些寫愛情的無題詩,像"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之類的,都可以當做政治詩來讀了。我們認為,《錦瑟》還是一首寫戀情的詩,是一個垂暮老人回首錦瑟華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遠,感情真摯,可意會不可言傳,可感悟不可支離,須從大處讀之。
3、「提問」怎樣理解《錦瑟》一詩的表現(xiàn)手法?
「明確」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象征的手法來表達情感。象征與比喻有共同之處,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點,但它們也有不同之處。比喻像人間的橋梁,一般有兩個硬性的端點,可以找出本體和喻體;象征則像天上的彩虹,物質表象所聯(lián)系的對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帶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像《錦瑟》一詩,無論是起興的"錦瑟",還是主打的"蝴蝶""杜鵑""珠""玉"等,它們表現(xiàn)的情調可以猜想出來,但一追究其具體所指,就如墜人五里云霧了。不敢說李商隱開啟了中國當代朦朧詩的先河,也不敢說他影響了十九世紀法國的象征主義詩派(有受中國詩歌影響的因素),但他確實是一位古典時期的"先鋒派",他的藝術嘗試和創(chuàng)新是獨特的,對后世影響很大,連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對都他推崇之至。也許,正是李商隱詩歌中表現(xiàn)出的這種意蘊深厚的朦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近人梁啟超曾說:"義山的《錦瑟》《碧城》《圣女詞》等詩,講的什么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來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他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中國韻文內所表現(xiàn)的情感》)
4、「提問」如何理解《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明確」《馬嵬(其一)》是一首絕句:"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敘馬嵬之變,兼寓諷意。本課所選的第二首繼承了前一首的基調,卻更勝一籌,寫得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意味深長。首聯(lián)從"海外"說起,氣勢磅礴,筆力千鈞。傳說,楊貴妃死后,唐玄宗悲傷不已,就命蜀地方術之士尋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機進言,說在海外蓬萊仙山找到了楊貴妃,還帶回了她頭上的飾物。詩人這里用"徒聞"二字將此事輕輕帶過,實際上是否定了這虛妄之說。接著,詩人又宕開一筆,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為:來世渺茫難求,可是李楊今生的緣分已然斷絕,卻是無爭的事實。此語如當頭棒喝,發(fā)人深省。第二、三兩聯(lián),都是從對比的角度來寫李楊愛情悲劇的。馬嵬之后,唐玄宗這位失去了權勢的皇帝,聽到的只是軍旅的梆聲,再也享受不到在長安宮殿里專人報曉的服務了。現(xiàn)實的情景是軍隊嘩變,"六軍不發(fā)",當年盟誓長生殿、笑牛郎織女的賞心樂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謂"樂往哀來摧肺肝"!詩的最后一聯(lián),點明題旨:如何貴為天子那么多年,卻無力保護自己的女人,反而連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沒有呢?這一反問雖然含蓄卻很有力,啟發(fā)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5、「提問」《馬嵬(其二)》的章法結構如何?
「明確」這首詠史詩從章法上看,采用了倒敘的手法。先說唐玄宗"召魂之舉"的荒唐,再追述馬嵬之變后的凄涼,最后點出問題的實質,尺幅之間,可謂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兩句,也是"倒行逆施":"當時七夕笑牽牛"事發(fā)在前,反而置后說;"此日六軍同駐馬"事發(fā)在后,反而先著筆。這一點,是李商隱學杜甫之處。他的詩雖沒有杜詩的"沉郁",但卻頗得杜詩的"頓挫":如水流遇阻,回環(huán)幽咽,蓄勢待發(fā),波瀾起伏。
6、《馬嵬(其二)》的巧對從對偶上看,這首詩也是頗為后人稱道的。中間兩聯(lián),僅僅四句28字,卻呼雞驅虎,駐馬牽牛,信手拈來,自然流利;妙趣橫生,而又無穿鑿之嫌。另外,以"六軍"對"七夕";以"駐馬"對"牽牛",都是借對的妙用。所謂借對,是指形式上相對,內容上不屬于一類、而且往往相去甚遠的對語。如"駐馬"是指軍隊停滯不前,而"牽牛"卻是指牽牛星,不是牽著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詩中,這樣的借對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對"白"、這一點,李商隱也是學杜甫,但可以說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唐宋以后,律詩對偶往往以借對為高,因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對于這首詩的對句,古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元時期的方回認為"六軍、七夕、駐馬、牽牛,巧甚"(《瀛奎律髓》),清代的吳喬更是大加贊賞:"敘天下事而六、七、馬、牛為對,恰似兒戲,扛鼎之筆也。"(《圍爐詩話》)。但也有不同意見,明代的吳昌祺認為"虎雞馬牛同用,亦一病"(唐汝詢《唐詩解》吳昌祺評語),清代的屈復認為"空聞、無復,熟套語,七八輕薄"(《唐詩成法》)。我們認為,后面的否定意見過于拘執(zhí)傳統(tǒng),只要出語自然恰切,何者不可以人詩呢?
7、李商隱詩的用典李商隱的詩,素以用典工整適切著稱。這兩首詩,尤其是《錦瑟》用了很多典故。用典可以加大詩句的內涵,提高詩句的品位,鑄造出詩歌典雅、厚重的意韻;還可以借題發(fā)揮、"借尸還魂",為我所用,創(chuàng)出古典新義來。以《錦瑟》而論,如果不引莊周夢蝶,又如何在七個字中傳達出詩人對自我認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現(xiàn)出那種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說,用典是李商隱刻意追求的一種表達手段,更兼他錘煉得好,融貫得好,所以不露斧鑿之痕,達到了渾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礙于他詩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轉。
總結、擴展當詩人以極度的虔誠,極度的勞累把自己的生命與詩境熔鑄在一起時,我們體悟的就不只是意境之美,更是詩人的生命。
高中語文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逍遙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語文第四冊第六單元的首篇課文?!跺羞b游》作為《莊子 內篇》的第一篇,具有開宗明義的價值。更關鍵的是,莊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的理想就集中體現(xiàn)在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現(xiàn)實的理論依據(jù)和深層動力
并本單元要求學生加強自學,掌握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詞和句式,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欣賞作品的情節(jié)、形象和語言。欣賞中要展開想象,進入作品創(chuàng)造的藝術天地。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繼續(xù)加強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
另外教學大綱要求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整合,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語感的培養(yǎng),以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
據(jù)此本文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詞和句式。
2、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初步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其形象化說理的風格。
智能目標1、練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養(yǎng)展開想象、進行文學鑒賞的能力,能欣賞作品聽情節(jié)、形象和語言。
德育目標: 1、能一分為二地恰當評論莊子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2、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思路縱橫、氣勢非凡、汪洋恣肆的特點,欣賞其渾莽開闊的意境和獨具特色的氣韻美。
〔教學重點〕
1、掌握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詞和句式。
2、了解、賞析本篇形象化的說理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無所待”的思想
二、教法運用教法的選擇是要看對象的,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根據(jù)本課的教材特點及相應的教學目標,結合所教學生的基礎實際,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學:
1.教師提示誦讀要領,學生誦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了解內容并體味、把握其中的感情變化。
2.介紹歸納整理相關知識點的方法,點撥詞句,幫助學生學會積累文言詞語,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文言現(xiàn)象的能力。為了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主要采取發(fā)現(xiàn)法、聯(lián)想法。發(fā)現(xiàn)法是來訓練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思維的高級形式;聯(lián)想法練習思維的發(fā)散,有助于學生開拓思維空間,為創(chuàng)造思維打下基礎。對重點字詞句則是引導、啟發(fā)學生結合課文注釋,聯(lián)系學過的相關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利于記憶掌握及鞏固。
三、學法分析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存在著一種不好的現(xiàn)象,就是學生被動接受。對文言文學習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學,不愿意學。文言文學習停留在一種教師單邊進行的層面上。文言文教學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瓶頸。本課還將采用自主式學習法,讓學生在學習古文時“動”起來,引導他們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整合,自主積累和自主提高。
高中語文說課稿13
一、說教材地位和教師的主要任務
《氓》是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睹ァ愤@首詩語言障礙并不大,結合課下注釋學生能夠理解《氓》的基本意思,進而體味出詩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這節(jié)課的主導思想就是:以教師設問引導,學生自學領悟為主。盡力把新課改的精神融入到整個課堂中去。
對《氓》這首詩歌,作為一名教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帶領學生去“傾聽”那個兩千多年前的聲音,不斷把學生帶入一個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間,使學生感受和體驗平時極少可能直接感受和體驗到的事物情感,幫助學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在這種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文本本身的美。
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體會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2.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課堂的討論重點放在鑒賞層面:體會分析理解:
?。?)人物在特定處境下的復雜情感;
?。?)表達復雜情感時所采用的表達方式。
3.深入挖掘,體察人物命運的偶然與必然,推測判斷人物未來的人生命運,從而引發(fā)更深刻思考。
三、說教學設想,從教師層面說。
我主要通過三個問題來組織課堂,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文本;發(fā)現(xiàn)和理解婚姻失敗之后的嚴肅與冷峻,引導學生對我們自己現(xiàn)實人生的關照;產(chǎn)生對這個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們情感價值觀。
從學生層面說。
引導學生一切從文本出發(fā),自由讀,整體讀,個別讀。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
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辯論、探究。實現(xiàn)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作者之間的充分對話。在活動中讓學生“發(fā)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把語文教學活動落實到學生的“學”上,從而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語文素質。
從教學環(huán)節(jié)層面說。
倡導語文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構建一種開放、和諧、愉快的,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真正凸現(xiàn)的新型的學習環(huán)境,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學習知識的平臺,喚起學生學習的動機,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從而讓學生能在課堂上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同時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我是從這三個方面來設計我的課堂的,具體的課堂流程也會隨著這些因素發(fā)生變化。
四、教學過程
1、導入:自古以來,愛情就是文學中永恒的主題?!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寫出了男子追求心愛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jiānjiā)蒼蒼,白露為霜。所謂尹人,在水一方”,寫出了愛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悵,迷惘;“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那是愛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這些都是詩經(jīng)當中描寫愛情的詩篇。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詩經(jīng)》,來繼續(xù)感受古代青年男女的愛和恨吧。
2、自由誦讀,尋找稱呼。
自由朗讀文章,尋找詩歌中女主人的對男主人公稱呼的微妙變化,你會發(fā)現(xiàn)女主人公的情感生活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5分鐘)
第一章里,先是稱“氓”,也就是一個陌生的小伙子,說明女子對他毫無認識;接著稱“子”,“子”是對男子的尊稱,這時,女子已經(jīng)跟他很熟了,把男子當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稱“爾”了,這是兩人感情很好以后的親昵的稱呼。
第三、四章而稱之為“士”,視其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經(jīng)淡漠了。
最后兩章連“士”也不稱呼了,心里積攢的怨氣使她連提也不想再提這個人了。
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敘述中,由于感情的變化,不自覺地選擇、轉換指稱,從她對男子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出兩人感情的發(fā)展,很有意思,耐人尋味。
板書:戀愛---------婚變-----------決絕
3、二讀詩歌,關照女主人公感情的變化,學習“比、興”的藝術手法
思考淇水在這幕悲劇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詩歌中淇水出現(xiàn)了幾次?展現(xiàn)出女主人公怎么樣的思想性格?運用了什么手法?(多媒體展示)
明確:她在文中出現(xiàn)三次,她是婚姻悲劇的見證者,當初情意綿綿的送別,后來歡喜披著紅蓋頭嫁過去,再后來帶著受傷的心痛苦回來。她見證了這一場由美麗愛情開始最后以悲劇收場的失敗婚姻。
“送子涉淇,至于頓丘”,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戀、幸福(板書)純真癡情,活潑熱情&
“淇水湯湯,漸車帷裳”,第二次:痛苦、追悔、怨恨、傷心(板書)勤勞能干,任勞任怨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第三次:失望、委屈、憤恨、決絕(板書)冷靜決絕,堅強果斷
在課堂活動中,根據(jù)學生的反應,我可能會適時的用下面瑣碎的問題,引導學生回到2600多年前,走進女主人的內心世界,讓學生真正與主人公對話。
導致氓變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這場婚姻中我有沒有責任?
除了婚姻的不幸外,還有那些因素給了她痛苦?
婚姻的不幸和娘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哪個更能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
女子從這場愛情中總結了哪些經(jīng)驗呢?她用什么藝術手法來闡述這個道理?
女主人公最后做出了什么決定?反映她性格哪一面?
女主人離婚后還有沒有可能獲得幸福?
4、討論、辯論分析婚姻悲劇原因
為什么如此一個集中國傳統(tǒng)美德于一身的良家婦女為何會被休棄呢?(學生討論辯論)
1.性格決定命運
2.女子容貌色衰
3.男子變心
4.社會原因
戀愛-------------------------婚變--------------------------決絕
高中語文說課稿14
高二年級重點培養(yǎng)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第三單元則重點培養(yǎng)學生鑒賞散文的能力;此外,高考的現(xiàn)代文閱讀多是散文體裁的。因此,我想通過《淚珠與珍珠》這課的教學,教會學生鑒賞散文的幾個角度和一般方法。
本課采用的教學模式是: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與合作探究式學習相結合。
我運用的教學理念主要是:1.在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下,將教師職能轉型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者;2、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xiàn)散文的人文性特征,讓學生通過閱讀散文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3、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補充提供較豐富的相關資料,初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研究與合作學習的態(tài)度和能力。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引導學生細心品味所引詩文的含義;
2、能力目標:透過字面含義揣摩文句所滲透出的深厚感情;
3、情感目標:感受“淚”的深刻含義,熱愛生活,體驗人生真情,營造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二、教學重、難點:
1、領悟作者小中見大的抒情方法;
2、品味文中各種淚水中包含的豐富感情;
3、對“眼因流多淚而愈益清明”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模式):
通過瀏覽展示學生自己制作的有關“淚珠”的幻燈片,使學生從中回顧所學的詩詞,體會散文的思想情感,從中獲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通過學生小組討論,借助合作探究式教學手段,教師點撥幫助突破難點;通過口頭作文,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感受,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分析理解鑒賞的能力。
四、教材分析:
《淚珠與珍珠》是臺灣作家琦君的一篇充滿真情的懷鄉(xiāng)之作,然而作品又不僅限于此,而是由此引伸到作者對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與追求。本文由書中淚寫起,談及生活淚,借說信仰淚,表達作者對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與追求。即人隨著人生經(jīng)驗的的豐富,精神境界也會隨著提高,這樣人的淚珠就會變?yōu)榫К撎尥傅恼渲?。文章說到了人情、人性和人道。
五、教學準備:
1、布置課前預習:讓學生搜集與“眼淚”相關的詩詞,分小組繪制成幻燈片;
2、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對本課質疑并寫在預習本上交上來;
3、教師設計制作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用一段富有哲理的話語導入。
導入:世界是變化萬千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其中的酸甜苦辣我們都品嘗過,其中的喜怒哀樂我們都經(jīng)歷過。大家可曾記得自己流淚時的情景?也許是激動的淚光,也許是幸福的淚花,也許是傷心的淚水……那么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琦君的作品《淚珠與珍珠》,一起去體會一下作者筆下的幾種淚水所蘊含的深意。
(一)介紹作家作品:
琦君,女,生于192019年。臺灣著名作家,曾任教于臺灣中央大學。本文作于1987年,選自《琦君自選集》,略有刪節(jié)。琦君的作品兼散文及小說兩類,而以散文的成就為大。多次榮獲文學大獎,著有《淚珠與珍珠》、《桔子紅了》、《琴心》等作品極受海內外讀者喜愛。有人評論其散文不是濃妝艷抹的貴婦,也不是粗服亂頭的村婦,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閨秀。
(二)整體感知,揣摩情感。
1、理清思路:
?、?書中淚——生活淚——信仰淚。
?、跁袦I包括:憂患淚、真情淚和自我淚。
?、凵顪I包括:分離淚、親子淚和奮斗淚。
?、苄叛鰷I包括:感恩淚和慈悲淚。
2、作者的認識過程:
初解----------深解---------- 真解
(天真率直)(懷鄉(xiāng)思人) (感悟人生)
3、書中淚有什么含義?
答案:書中淚有三種:憂患淚、真情淚、自我淚。
注:引文1(馬區(qū)夫人的話)是說人的眼睛因流淚而變得更加清澈透明;心因經(jīng)歷生活的磨礪而變得更加墩厚仁愛。
引文2(冰心散文中的話)是抒發(fā)作者內心的真情實感,表達作者對自然的喜愛之情。
引文3(白居易和杜甫的詩句)都是為自己而流之淚。只是前者為欲哭有淚,而后者為欲哭無淚。
4、又是一根什么線把這淚珠和珍珠連在一起的?
答案:“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jīng)憂患而愈益溫厚”。
5、文章中三次出現(xiàn)了“眼因流多淚而愈益清明”,三次的作用分別是什么?
答案:①引入話題,雖然喜愛,但并不真正理解。
?、谪灤┤模f明戰(zhàn)勝苦難與憂患的韌性與意志。
③與開頭呼應,更深切的體會到我們應感恩這個世界。
6、淚珠是如何變成珍珠的?答案:文章由作者對書中淚的初解談起,經(jīng)歷生活的風浪洗滌后,作者對生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懂得了生活淚的真諦。最后作者談到信仰淚,使文章中心得到了一個升華,由生活中的各種為自己而流的淚水上升到為眾生而流的仁愛的淚水。
7、本文抒情的特點有哪些?答:妙引詩文和小中見大。
(三)通過習題鞏固本課所學內容。
(四)課外遷移練習:讓學生找來有關淚水的詩詞,加以鑒賞(主要體會情感)。
(五)小結:一篇好文章,其精彩動人,或是寓意深遠,都要透過生命的錘煉,以及情感的激蕩,才有可能產(chǎn)生。透過琦君的文章,我們知道:在人生旅途上,只有歷經(jīng)種種困苦,流下辛酸的汗水,方能讓那顆心靈的珍珠,更加明亮,充滿光澤。
(三)展示教師和學生一起制作的有關“淚珠”的幻燈片,聯(lián)系實際以“一次流淚的體驗”談談學習本文后的感受。
教師在此環(huán)節(jié)中,一方面參與、啟發(fā),提示、點評;另一方面也可以結合自己的一次流淚談談感受。達到師生情感交流,體驗人生真情的目的。
七、課堂總結:對學生口頭作文的簡單講評,總結鑒賞散文的幾個角度。
答案:不同角度:內容(思路)、情感(過程)、文章主旨、表現(xiàn)手法。
八、布置作業(yè):
在口頭作文互相借鑒,開拓思路的基礎上,再以“一次流淚的體驗”(何時、何地、為何)寫一篇四百字左右的小散文。(高中二年級的學生經(jīng)過初中和高一的散文學習后,對于散文的學習要求和語言特色已經(jīng)有了不少的了解,他們對于一些較淺顯的散文已經(jīng)能夠把握學習方法和寫作技巧。通過兩個單元詩歌鑒賞的學習,他們對散文中的一些引文也有一定的體會,而且可以引用一些相似的作品,來抒發(fā)他們自己的情感。)
九、教學反思:
鑒賞能力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上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簡單地說,要求學生能夠獨立閱讀鑒賞散文的情感及表現(xiàn)手法,教師就要將鑒賞的思路及技巧傳授給學生。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因此我在本節(jié)課上所設計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師生之間或者生生之間的互動,以便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多媒體輔助教學和學生自己設計制作幻燈片,可以令學生對“淚珠”與“珍珠”有一個直觀上的感受,便于學生展開聯(lián)想、發(fā)散思維,從而進一步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十、板書設計:(略)
高中語文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虞美人》這首詩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第四冊“詞別是一家”板塊。根據(jù)教學大綱的目標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感情,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發(fā)展健全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根據(jù)教學大綱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知識目標:1、了解詩人李煜及其重要作品2、挖掘和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根據(jù)新課標中要重視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根據(jù)大綱教學目的中要培養(yǎng)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新課標中要求的審美體驗和價值觀統(tǒng)一這一維度,確立了本課的德育目標: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詩歌鑒賞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如何在反復吟誦中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后的詩人的內在情思。據(jù)此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景、境、情的關系。
根據(jù)新課標和大綱中“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難點: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說教法
這課的教學,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誦法。其根據(jù)詩詩歌講究韻律和節(jié)奏,通過教師和多媒體音像資料反復的聲情并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同時通過反復吟誦,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激發(fā)他們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的情境。
2、講析法和點撥法。具體到詩歌《虞美人》的鑒賞中,由于作者李煜反差巨大的人生經(jīng)歷,因而前后期情感特點不同,這一點要點撥到位。
3、討論法。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臺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語文課應該成為他們發(fā)表個人見解的舞臺。只有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參與討論,平等對話,才能有助于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和靈感,才有利于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fā)展。
三、說學法
本課,學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進行學習:
1、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詩歌貴在吟誦,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針對高二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可進行默讀,通過潛心把玩,發(fā)揮自己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
2、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其實就是采取粗讀的方法,整體感知。但《虞美人》這首詩意蘊極深,但語言極淺,還應通過仔細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讀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
1、抓關鍵詞語,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2、理解本文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藝術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筆法。
教學設想
這首詞語言比較直白,感情比較激越,讓學生根據(jù)課下的注釋理解課文的內容的基礎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對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礎上背誦本文。
本文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主要是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們要重點賞析。本文通篇采用問答,以問起,以答結,以高亢快速的調子,刻繪了詞人悲憤相續(xù)的心理活動。我們要調動我們的情感積累去仔細領會。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學生聽徐小鳳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關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稱南唐后主。他工書,善畫,洞曉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藝才能。宋太祖開寶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樓里,被封為違命侯。過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傳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詞,聲聞于外,宋太祖聞之大怒,命秦王趙廷美賜牽機藥將他毒死??梢哉f此詞是他的絕命詞。前人吊李后主詩云:“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钡拇_,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國事”的亡國之君沒什么好說的,可是作為一代詞人,他給后代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文字,千古傳誦。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篇。
三、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隔句相承,三度對比的特點,進行誦讀。
“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是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恒不變;“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也是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
頭二句以春花秋月之無休無盡和人世間多少“往事”之短暫無常對比;“小樓昨夜又東風”的永恒和“故國不堪回首”的變化無常相對比;“雕欄玉砌應猶在”和“朱顏改”相對比。
問答對
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永恒有常)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短暫難測)
幾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恒和短暫達到統(tǒng)一)
四、具體研習重要的文句
1、提問:“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詞人為什么希望它結束呢?
明確:它的確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隨著詞人身份地位的改變,這些美好的事物也將在詞人的心里改變顏色。原來錦衣玉食,在如花宮女朝歌夜弦伴著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個“階下囚”的無限悲傷,這樣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結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確:“往事”的內容很豐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時的一切活動。如后宮佳麗的簇擁,高坐廟堂、萬首稱臣的尊嚴以及為所欲為的自由感等等。
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運用了什么樣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請同學們舉幾個這方面的事例。
明確:運用比喻將抽象的感情具體化。顯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樣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無怪王國維評價說:“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狈▏骷铱娙f:“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p>
李白的“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p>
李煜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p>
李煜的“自是人生長恨水常東?!?/p>
李白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钡鹊?。
五、發(fā)揮想象,試譯這首詩,盡量把悲憤凄楚的感情表現(xiàn)出來。
春花開落秋月圓缺年年歲歲,
往往復復到何時才算完呢?
人生短暫,轉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樓昨夜又東風,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國在我手中毀滅,
宮中亭臺樓閣也許還在吧,
只是流連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著無盡的悲愁,
若問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晝夜,滾滾東流。
六、 總結全詩。
這首《虞美人》充滿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fā)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這種純真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以致他為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這首詞就是這樣的不朽之作。
【高中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1.高中語文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