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兒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面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譽。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孫弘面對汲黯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一句也不辯解,并全都承認,因為他深知這個指責的分量:汲黯指責他“使詐以沽名釣譽”,無論他如何辯解,旁觀者都已先入為主地認為他也許在繼續(xù)“使詐”。不做任何辯解,承認自己沽名釣譽——這其實表明自己至少“現(xiàn)在沒有使詐”。由于“現(xiàn)在沒有使詐”被指責者及旁觀者都認可了,也就減輕了罪名的分量。
公孫弘的高明之處,還在于對指責自己的人大加贊揚,認為他是“忠心耿耿”。這樣一來,便給皇帝及同僚們這樣的印象:公孫弘確實是“宰相肚里能撐船”。既然眾人有了這樣的心態(tài),那么公孫弘就用不著去辯解沽名釣譽了,因為這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對皇帝構(gòu)不成威脅。對同僚構(gòu)不成傷害,只是個人對清名的一種癬好,無傷大雅。
【公孫弘自認“沽名釣譽”】相關文章: